green5 发表于 2025-9-6 13:01:09

读书笔记 关于消除种族偏见的方法研究

本帖最后由 green5 于 2025-9-6 15:15 编辑

Contact and Cooperation接触与合作
The contact approach 接触法我们很少意识到自己对某件事物的态度受我们跟它接触的次数的影响。有过这样一个关于网络广告的效果研究,在这个研究里关于一款相机的横幅广告在网络文章的顶部分别闪耀了5次、20次和一次都没有。结果表明,广告闪耀的次数越多,文章的读者对该款相机的喜爱程度越高。还有一个实验也发现了类似的喜好效果。在这项实验里,研究者让几个人的脸部图片在计算机屏幕上快速闪现,这种闪现的速度之快以至于被试验的人事后都记不起自己曾经看到过这些人的脸部图片。然后让被试验的人跟图片上的人在现实中相遇和互动。结果显示脸部图片闪现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让被研究的人在现实相遇时喜欢上那个人,并且很容易接受他的观点。
A contact approach to improve race relations 用接触法改善种族关系既然有证据表明我们越是跟某个物体接触就越是喜欢它,有些人建议用这个接触法来改善种族关系。他们说让不同种族的人获得更多机会以平等的身份来相互接触,他们就会更喜欢彼此。然而当科学家们检查美国学校种族融合的努力后发现结果恰恰相反。学校融合的努力非但没有减少种族偏见反而增加了种族不和。
Contact without cooperation does not work只接触无合作的方法不管用The case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中小学里的废止种族隔离的努力)让我们多谈谈学校种族融合这个问题吧!不管那些倡导用单纯的接触来实现种族和谐的人用心是多么良苦,这个方法事实上没有收到良好的成效,因为它的论点建立在了错误的基础上。首先,研究表明,学校环境并不是一个孩子们乐意和其他种族成员交流互动的大熔炉。学校正式取消种族隔离制度之后,社会融合并没什么进展。学生们还是只跟同一种族的孩子玩耍嬉戏,基本上不跟其他种族待在一起。其次,研究表明,即便跨种族交流的机会更多了,通过反复接触熟悉某样东西,也并不一定会带来更多的好感。
下面是心理学家艾莉特阿罗森的发人深思的报告:一般而言,事情是这样运作的:老师站在教室前面,提出一个问题。6~10个孩子伸直了背,迫切地朝老师挥手,渴望老师点他们的名,借此显示自己有多聪明。其他的孩子则安安静静地坐着,垂着眼睛,竭力想变成隐形人。老师叫一个孩子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你能看到其他举手学生脸上的失望和沮丧神情,因为他们又错过了一个获得老师表扬的机会;你也能看到其他不知道答案的孩子一脸如释重负的表情……这场比赛竞争激烈,风险极大,因为孩子们的世界里无非只有两三个最重要的人,而他们正在争夺其中之一的爱和赞许。
更何况,孩子们保准无法从这样的教学过程里学会如何彼此喜欢和理解。回想一下你自己的经历吧!如果你知道正确的答案,老师却叫了别人,你或许指望起来回答的这个孩子出错,好让你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知识。如果老师叫了你,你却没回答正确,或是你根本没有举手参与这轮竞争,你恐怕会嫉恨知道答案的同学。在这套体制里,失败的孩子会嫉妒、怨恨成功的同学,说他们是老师的跟屁虫,甚至在操场上用暴力欺负他们。反过来,成功的学生也大多对不成功的孩子怀有蔑视的态度,说他们是“呆瓜”或“猪脑子”。
有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呢?学校的种族融合努力导致恶化了的种族偏见。这个情况似乎跟增进了竞争性的跨种族接触有关。基于这样的认识,教育工作者们尝试了新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新的学习方式里课堂合作代替了课堂竞争。

green5 发表于 2025-9-6 13:06:29

本帖最后由 green5 于 2025-9-6 13:28 编辑

Off to Camp 露营研究
要理解合作法的逻辑,不妨来重温一下出生于土耳其的社会学家穆扎费尔·谢里夫(Muzafer Sherif)及其同事在40年前完成的一个有趣的研究项目——露营研究。出于对群体冲突的好奇,研究小组决定到男生夏令营去做一番调查。男孩们本身并未意识到自己参与了一场实验,可谢里夫和同事们却不断以巧妙的手法操纵了夏令营里的社会环境,并观察它给群体关系造成的影响。
研究人员发现,要让男孩们对彼此产生某种敌意很容易。只要把男孩们分到两个宿舍就足以激发出一种“我们对他们”的感觉;再让男孩们给两间宿舍起个名字(老鹰和响尾蛇),竞争意识便进一步加剧。男孩们很快就开始贬低对方一组人的素质和成绩。不过,这一阶段的敌意还算不了什么。等实验人员有意识地引入一些竞争性的活动,两组人之间的敌意就更深了。宿舍之间的寻宝、拔河、体育比赛,造成了孩子们之间的谩骂和对抗。在竞争过程中,男孩们叫对方宿舍的成员“骗子”、“小偷”和“讨厌鬼”。之后,男孩们又频频翻抄对方的宿舍,偷走、烧毁对方的旗帜,张贴威胁性的字条,午餐时打架斗殴。
此时,谢里夫明显看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想引发不和简单得很:只要把参与者分组,让他们自发形成小圈子意识。之后,再把他们混在一起,用竞争的火焰烤上一烤。这样不同群体之间的恨意就会像烧开了的水一样沸腾起来。
接着,一个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摆到了实验者面前:如何消除眼下双方根深蒂固的敌意?他们先是试着让两组人加深接触。可即便是进行令人愉快的联谊活动——如看电影、社交等,最终结果也不尽如人意。去野餐,男孩们为争夺食物打起了架;娱乐活动变成了吵闹竞赛;午餐排队时推推搡搡。谢里夫和研究小组开始担心自己是不是创造了一种没法控制的“科学怪物”。不过,在争斗进入白热化阶段的时候,他们尝试了一种简单而又有效的策略。他们设计了一系列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两组人要是继续竞争,每个人的利益就都会受损,只有合作才对大家都有好处。
在一次郊游中,唯一能载人进城买食品的卡车“坏掉”了。男孩们集合起来,又是拉又是推,直到卡车上了路。还有一次,研究人员中断了夏令营的供水管道。夏令营的水来自远处的蓄水池,靠管道输送过来。面对这场共同的危机,男孩们意识到了团结行动的必要性,于是融洽地组织起来,在夜幕降临之前修好了管道。另一次要求合作的情况是:营地方面告诉男孩们,有一部很好看的电影正在出租,可费用太高,组织者负担不起。男孩们意识到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整合资源,于是凑钱把电影租下来,共同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
这些合作活动的效果虽说过了一段时间才显现出来,可却相当惊人。为了成功实现共同的目标而齐心协力,这样的体验慢慢弥合了两组人之间的裂痕。没过不久,男孩们的口头叫骂就消停了,排队时也不再推推搡搡了,就餐时他们也开始混着坐了。研究人员又要男孩们列出自己最好朋友的名单,好多人的单子上都出现了另一组成员的名字。而最初所有人列的名单上都只有自己这组人的名字。一些孩子甚至为有机会重新评价朋友而向研究人员表示感谢,因为现在他们的想法有所改变,跟第一次列名单的时候不一样了。还有一个小插曲很能说明问题:篝火晚会之后,男孩们搭乘同一辆公车回的宿营地。搁在过去,他们肯定会吵作一团,但这一次却是男孩们主动要求的。公车停在一处饮料摊时,一组男孩还拿出仅剩的5块钱公费,买来冰激凌奶昔款待另一组人——就在不久之前,他们还是互相恨得牙痒痒的仇敌呢!
我们可以找出这种惊人转折的根源——那就是男孩们不再把彼此视为敌人,而是盟友的关键时刻。这其间的奥妙又在于实验人员为两个群体设定了共同的目标,而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合作。于是这些竞争群体的成员便不得不把彼此视为理性的同伴、重要的帮手、朋友,或是朋友的朋友。等大家通过共同的努力成功完成目标之后,任何一个人就很难再以敌意对待这些曾跟自己一同战斗过的队友了。

green5 发表于 2025-9-6 13:11:13

本帖最后由 green5 于 2025-9-6 16:21 编辑

以上是《影响力》书中的一个小节。很长,考验人的阅读专注力。关于如何在学校里消除种族隔阂还有几段文字。猜想很少有病友有耐心来阅读它,于是就不贴出来了。

误伤渡者 发表于 2025-9-7 11:50:05

我看完了,最近我在尝试把专业的书籍拾起来阅读,今天早上看了一会。

green5 发表于 2025-9-7 12:40:00

误伤渡者 发表于 2025-9-7 11:50
我看完了,最近我在尝试把专业的书籍拾起来阅读,今天早上看了一会。

你居然看完了这么长段的文字!不过只要你耐心读完它,你就会有启发有收获。渡者还是能潜心做一件事,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书笔记 关于消除种族偏见的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