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不做白日梦 于 2020-4-12 10:02 编辑
我国古代的阅读疗法
据王波先生的《阅读疗法》一书第91~92页中指出:“根据中国南朝梁代的文艺理论家刘勰的考证,早在远古,中国人就创造了文体‘箴‘,用以规过,疗以心疾。刘勰在《文心雕龙》的‘名箴‘篇中说:‘箴者,针也,所以攻疾防患,喻针石也。斯文之兴,箴于三代‘。这里的‘针石’指的是古人治病时的石针和矿物性药物,‘三代’指的是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的夏、商、周。人有生理疾病可以用针药治疗,人有心理的迷茫和过失,亦可用箴谏、箴诫来疗救。箴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有意识的阅读疗法的开始。”
温州医学院赵丰丰教授在《图书馆研究和工作》杂志1999年第3期第53页发表题为“阅读疗法---图书馆服务的新领域”一文中也提出:“读《易经》有得方,诚用其方,则五脏皆受其益,询祛病延年之上剂也”。宋朝的诗人陆游活了85岁,在当时可谓是长寿之星,他把《周易》作为唯一的一本书推荐给病人,被人称为“祛病上剂”。
书中举例的例子,很有意思!
吴云霞先生发表在2009年8月3日的《光明日报》第12版题为“养生贵在养神”一文中提到的三个例子可说明这一问题(五行相生相克的以情胜情法。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肝,怒伤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这种有机调整,在医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刺激的程度,就是治疗的情感要超过得病的情感因素,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洄溪医书》中论述:有一位刚考上的状元,回乡路上突然患病,医生诊断后说:“你的病很重,七天内就要死,快赶路吧,抓紧时间可以回到家中。”他垂头丧气,日夜奔走回到家中,七天后安然无恙。这时其仆人说:“那位医生有一封信,要我到七天后交给您。”只见信中说:“公自及第后,大喜伤心,非药力所能愈,故仆以死恐之,所以治病也,今无妨矣。”
2)、《四川医林人物》中记载:青龙桥有一位姓王的儒生,患一怪病,喜欢独居暗室,不能接近灯光,偶尔出来见光,病情加重,名医多次治疗未愈。一日名医李建昂经过这里,家人请李诊治,诊毕不开处方,却要来王昔日之文,乱其句读,高声朗诵。王叱问:“读者谁人?”李则声音更高,王气愤之极,忘记了怕光亮的毛病,跑过来夺过文章就灯而坐并指责李:“你不解句读,为何在此高声嘶闹?”王一怒之后,郁闷得泄,病就好了。
3)、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遇到一个秀才,此人婚后不久妻子突然去世,他终日哭泣悲伤成病,求尽名医名药,久治不愈。朱丹溪为他诊脉后说:“你有喜脉,看样子恐怕有数月了。”秀才大笑说:“什么名医,男女都不分,我是男人,怎么能怀孕呢?庸医也。”后来每想起此事,就会发笑,还将其作为笑料告诉他人,与众人同乐,没多久,秀才食欲增加,心情开朗,病就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