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家研究的“ 门卫 ”与社会大众打交道的“ 门卫 ”

病友交流 病友交流 3678 人阅读 | 6 人回复 | 2022-08-31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在复旦大学做了17年保安,姜师傅今年退休了。

       他逢人总是笑呵呵的,眼睛弯弯,乐得咧开嘴,只有鬓角透出一点白。

       在复旦的这些年,他和学生争执过,“ 人很凶的 ”,但毕业季总有学生来找他合影;他是铺毕业红毯的人,也是受邀走红毯的人,虽然他经常以各种理由拒绝;他的微信里只有52个好友,但新闻学院的老师和一届届学生基本上都认识他。

       姜师傅,本名 姜炳鑫,从2005年10月来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先是在相邻的复宣酒店门口站岗,再转到监控室值夜班,2011年转至办公楼白班门卫岗,今年3月底因身体原因正式退休。

b21c8701a18b87d6242085021f1bf7321f30fd6e.jpeg


       在师生口中,他是学院的“ 门面 ”,也是许多人的朋友。问起这份情谊如何结下,他笑道,自己也奇怪,自己只是在做好本职工作。每天骑着自行车赶到学校,换上保安制服,升国旗、看监控、收送快递、管理车辆停放、开门关门、照看花草 …… 日复一日,如此十七年。

       得知他退休的消息后,一些老师学生发来消息慰问;还有毕业多年的学生,邀请他出席今年9月的婚礼。

       笑眯眯的保安

     “ 物业是服务性行业,待人要客气的。” 这是姜师傅牢记18年的理念,因此他总是笑眯眯的。

       2005年,在小区做保安的姜炳鑫留意到,有位业主刚学会开车,技艺生疏,他便每天帮忙指挥倒车,有时特地留个方便的停车位。一来二去,两人熟悉起来,他才知道这个业主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资料室主任周伟明。

       当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刚搬入新院区,在招聘保安,周伟明推荐了姜师傅。“ 他问我愿不愿意,我说行啊,一干就干了17年。”

       初入复旦,他在新闻学院旁边的复宣酒店门口站岗,引导车辆有序停放,不能堵住通道。远距离喊话行不通,他就来来回回、挨个指挥,让车辆互相靠紧点,整整齐齐。夜班时车少了,他绕着学院巡逻,一圈20分钟,一晚上走上四五趟。

       没多久,他转入监控室值夜班。有的老师晚上九十点下班,最晚的能到凌晨2点。根据物业要求,不论几点,进出必须登记。就在一问一答、填写信息的过程中,姜师傅渐渐记住了许多老师和学生,名字对上了人。

       盯着监控的夜晚,基本上安然无事,不过他也不敢懈怠,不停手动切换监控画面。“ 万一有事,我就有责任了 ”。通过监控探头,可以看见学院的主要路口,他记得有汽车撞坏了消防龙头,有小偷从学生宿舍那边翻墙而入。一旦发生事故,他立刻用对讲机联系其他门卫,合力锁定目标。

       说起这些,他还有点懊悔。校园里会发生偷自行车、电瓶车,2016、2017年左右,他值白班时看丢了 2辆 电瓶车,“ 我刚好有事背对着监控,看到的时候车已经从门口出去了。后来小偷抓到了,车已经卖了。”

       一到进出校门高峰期,他格外谨慎。每天的午饭是从家里带的,11点前必须吃饭。再过会儿,老师学生就要下课了,他得盯紧监控。

       座椅下的地板已经磨掉了漆,从棕色褪成浅黄色。“ 我每天就一会坐,一会站。”  姜师傅说,这个位置很方便,既能看到监控,也能兼顾门口,经常有老师还没掏出门卡,他已经遥控开了门。

       闲不下来的姜师傅

       早上7点20分,姜师傅骑着自行车到学校,换上保安制服,白衬衫、黑西裤、旧皮鞋,系上领带、戴好帽子,再泡一杯茶。

       7点半是升旗时间。从值班室到旗杆有六七十米距离,他一个人擎着国旗走去,庄重地挂好国旗,注视着红旗缓缓升到最高处。“ 我在心里默念,希望今天顺顺利利。” 姜师傅说,升旗是开启新一天的仪式。

       除了监控和安保,他一天有许多事情要忙。

       初到值班室,他看着满屋子的快递着急,“ 东一堆西一堆多难看,万一弄丢了呢?” 快递上有单号和姓名,他就在本子上整理记录,遇到路过的师生便提醒拿快递,有的直接送到对应的办公室,丁零当啷的钥匙盘每天在楼道里响起数遍。最忙的是“ 双十一 ”,快递量激增,他拖着蛇皮袋在四层楼上上下下,一天至少四五趟。

       有学生说姜师傅是个“ 偏执狂 ”。学院里的自行车和电瓶车要有序停放,而学生经常停得随意,为此,他没少和学生争执,有时也会闹得不愉快,被形容“ 人很凶的 ”。学生上课去了,他又把车子重新整理,分类停放,车头车尾靠紧对齐。下次见面时,他又笑脸盈盈,有问必答,有的学生交流多了便成了朋友。

       他的值班室也是一间盆栽收养所。常春藤、绿萝、吊兰等大大小小的盆栽,土培的、水培的都有,窗台摆不下就放到门口。一盆盆绿植都是他从走廊、从垃圾桶抢救回来的,也有师生委托他照看的,“ 这个是老师的 ”“ 这个是学生养不活送来的 ”“ 浇水少,日照不足 ”…… 每一盆绿植,姜师傅都记得来路,照料花草成为他工作的一部分,有一盆吊兰他养了四年终于开花。

       看见中庭的落叶,他也忍不住去打扫。香樟四季常绿,但春天萌发新叶时,老叶便会簌簌落下。姜师傅主动承担起落叶和垃圾清扫任务,“ 刮风的时候都来不及扫,汗一天都没干过 ”,手里的活也没停过。

       姜师傅说自己是个“ 闲不下来 ”的人。18岁 去安徽插队时,冬天挖河挑土,他总想挑更重的担子,“ 年轻时候爱逞能,干活总想比别人干的多 ”,后来落下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开刀做了手术。在小区做保安时,他负责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管理,由于“ 看不过去 ”,顺便管起了信箱里的小广告。

       这样的性格一直延续,一届届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但“ 姜师傅好像不会老 ”,总是精神饱满,热心有干劲。

       被惦记的退休门卫

       今年3月底,姜师傅退休了。 闲不下来的他每天做家务,寻常日子里,有事还是会骑上自行车外出。17年里,他已经换了四五辆自行车,学院教师不用的旧车也会送给他。微信有时会弹出老师学生的问候,他也会主动发消息问问他们的生活,“ 天热注意防暑 ”“ 最近工作忙吗 ”“ 疫情自己防护好 ”等等,就像家人一般。

       “ 见面总是 90度 鞠躬”的韩国留学生 姜娜莉,有时会和他分享在首尔工作生活的照片;“ 2020年五一带着男朋友来的 ”汪霖 要结婚了,邀请他9月份参加婚礼;还有“ 难得存了毕业合照的杨顺顺 ”,姜师傅记得自己凶过他,“ 他也不动气,继续找我拿钥匙、打篮球,见面跟我聊聊天 ”……

       说起老师学生,他的脑海里涌出许多名字,开心又有些遗憾。他在2019年才买智能手机,习惯把手机放抽屉里,不常使用,“ 这个手机买得晚了,好多人都没有联系方式,毕业拍的照片也没留几张。” 如今,他的微信里有 52个 好友,大多是复旦师生。

       做保安17年,姜师傅连续 9年 荣获“ 好保安 ”荣誉证书,也曾多次受邀在学院的毕业典礼上走红毯。

      “ 每年毕业典礼,我愿意帮忙铺红地毯,走就走过一次。” 他给出的理由很简单,“ 做了一天事,晚上再弄到十一二点,第二天还要上班,吃不消的。我就悄悄打声招呼,说对不起,家里有事,我就走了。”

       红毯和奖状,他并不在意,“ 我一个小保安,跟校长、外面请的明星配不上的 ”。

       回想起来,他也“ 奇怪 ”为什么老师学生喜欢他。“ 我做的事和平常人一样,平时该干什么干什么,有时还跟学生吵架,比如电瓶车让他放好非不放好。”姜师傅笑呵呵地说道,眼角的鱼尾纹挤在一起。

       而在许多师生心中,他值得这份荣誉。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微信推文中,学生这样评价他:“ 只有姜师傅,总能把琐碎而重复的工作做出花来,甚至已经超出一般人所理解的值班工作的性质和要求。”

       毕业多年的学生也惦念着他。广告学系主任 李华强 记录了一系列“ 姜师傅日常 ”,发布在视频号上,一个月前的《 姜师傅 再见 》收获了许多留言,“ 姜师傅退休快乐 ”“ 会想念师傅的 ”“ 常回家看看 ”。

.

回答|共 6 个

一路陪伴 发表于 2022-8-31 12:23:56| 字数 2,827 | 显示全部楼层

        社会学家 彼得 · 比尔曼 ( Peter Bearman ) 对 门卫 的兴趣,是从多年前一次雨夜“ 惊魂 ”开始的。1987年,他从 北卡罗来纳大学 教堂山分校 应邀到 哥伦比亚大学 做报告,难得从小城市来到大都市纽约。报告结束后,系主任邀请他去家中做客。

       那是一个雨夜,夜里十分寒冷。比尔曼 如约来到系主任家,公寓大门紧锁,只有一个门铃,周围没有人。比尔曼试着按了一下门铃,门开了,他径直走了进去。突然间,他身后蹿出一个人影,把手伸到了他身后。“ 我想,天啊,我当时很害怕,想着他是不是会杀了我? 因为我不是纽约人,大城市让我害怕。” 比尔曼 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

       恐怖电影常见的情节并没有发生,他很快就脱离了“ 危险 ”—— 公寓电梯正停留在一楼,他快步进了电梯,上了楼,见到了系主任。当他惊慌失措将刚才的遭遇告诉系主任后,系主任大笑着向他解释,那个试图挡住 比尔曼 的人,其实是大楼的 门卫。“ 在我生活的小城市,那时候还没有 门卫 的概念。这个 门卫 只是想看看我在做什么,这是他的工作。”这是 比尔曼 遇到的第一个 门卫,“ 我明白了,至少在那一刻,我在城市里是多么的天真。”

       从第一次见到 门卫,到真正开始密集接触这个群体,又间隔了十一年 —— 1998年,比尔曼 搬到了纽约工作生活,他家的公寓楼下也有 门卫。每天早上,比尔曼 走出公寓楼,门卫 都会说,”早上好,比尔曼教授 ”。

      “ 他们总是这样做,给你重视、认可和尊重,你就会开始觉得自己是个很重要的人。我对这种动力学很感兴趣: 为什么门卫会让他们的住户自我感觉良好,觉得他们自己真的很重要? 门卫正在做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情,他们使那些与他们互动的人感到自己很重要。”比尔曼 说。

       所有这些,促使 比尔曼 将好奇变成了研究。比起城市里充满故事的 边缘人、少数群体,门卫 是一群再正常不过的普通人,但他逐渐意识到 门卫 是观察城市环境复杂性、阶层差异的绝佳样本。

       在与 门卫 接触的过程中,比尔曼 看到很多容易被忽略却充满矛盾的现象,比如,门卫 和住户在空间距离上极为接近,却在阶层差异上有一道鸿沟;门卫 对住户的了解超乎一般人的想象,他们知道一栋大楼里谁在进行灰色交易、谁有无婚外情,甚至谁爱点外卖、谁酗酒、谁对坚果过敏等都了如指掌,这中间,边界感的把握显得十分微妙。

       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比尔曼 借助在 哥伦比亚大学 教授的一门社会学导论课,与学生们一起开展了一项针对 门卫 的田野调查。他们深入纽约曼哈顿的各大高层住宅进行观察、访谈和记录,2005年,这项田野调查的成果被集结成书,名为《 Doormen 》( 门卫 )。

       十七年后,《 Doormen 》中译本出版,门卫 的工作重心也在这些年间发生了流动。尤其是疫情期间,门卫 成了封闭的社区与外界沟通的几乎唯一桥梁。这本书的中文译名为《 寻找门卫:一个隐蔽的社交世界 》。“ 这真的很吸引人,前面加上‘ 寻找 ’两个字,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做法,也就是说,中国社会正在寻找能够弥合这些分歧、搭建起沟通桥梁的人。”比尔曼 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2022年8月18日,哥伦比亚大学 社会学系 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和国家科学院院士 彼得 · 比尔曼 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的视频专访。

      “ 门卫不会千篇一律地对待每个人 ”

       南方周末: 社会学喜欢研究不同寻常的人群,比如瘾君子、街头混混、小骗子、流浪汉等等,门卫 作为“ 日常工作者 ”( everyday worker ),为什么会引起你的注意和兴趣?

       彼得 · 比尔曼: 很明显,社会学家喜欢书写具有独特性的人,(那些书)读起来更有趣,或者人们想象它们读起来会更有趣,因为里面涵盖了他们不知道的生活。

       但很显然的是,如果社会学家对整个社会感兴趣,他们也应该关注那些普通人,那些普通人组成了社会,并生活在其中。这并不是说我们周围普通人的经历、问题和张力是对本质和社会结构的揭示,研究 门卫 的想法来源于我们可以从普通人身上学到一些东西。

       也许最重要的是,门卫 很普通,但他们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之间,一个是非常隐蔽的精英世界、一栋住着精英的大楼,另一个是混乱的街道。门卫 以某种方式管理着这两个世界,这相当困难,需要敏锐的洞察力。这就是我思考的逻辑,我们应该研究这类环境和这类人,因为这才是真正的社会生活。

       南方周末: 你所在公寓的 门卫 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彼得 · 比尔曼: 对我来说,这真的很复杂,因为我写了一本关于他们的书。他们不仅仅是我的 门卫,其中有一些人在我思考作为一个 门卫 意味着什么的时候提供了关键的信息,所以在我写这本书的过程中,他们是我的同事。

       对大多数住户来说,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与 门卫 有一种特殊的关系,但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的关系很特别,跟其他人的关系不同。门卫 的工作就是与住户沟通,你不可能是最特别的人,但作为住户必须感受到这一点。我认为,真正成功的 门卫 可以通过帮助住户了解他们可能特殊的个人偏好,并提供专业的服务来实现这一点。

       门卫 不会千篇一律地对待每个人。我们往往习惯在客人来访时,( 让门卫给我们 )打电话。门卫 可能会说,“ 我注意到你更喜欢我把客人送上电梯后,再给你打电话,当客人在旁边时,我不打电话,对吗?” 有的住户可能没有这个偏好,甚至从来都没想过,但他们会说,是的,这是我的偏好。从这时起,门卫 就将这样做。

       对于另一些住户,他们会说,“ 我明白,当访客来了,你更希望我先给你打电话 ”。而从未想过这件事的住户会说,是的,我更喜欢这样。在所有的互动中,门卫 在住户之间创造差异,所以每个住户都觉得自己受到了很好的特殊对待。门卫 有能力为住户提供专业、独特的体验,这创造了非常紧密的关系。

       南方周末: 哪些你打过交道的门卫给你留下深刻印象,有哪些 门卫 的故事特别吸引你?

       彼得 · 比尔曼: 我认为经典的故事有很多是关于住户对 门卫 产生了好感,门卫 需要在二者之间建立界限,阻止这种吸引力,因为如果实现了的话,可能会有失业的风险。同时,他们也不能伤害那个( 住户 ),不然可能会导致投诉。这其中有很多互动关系。

       纽约的每栋楼都很复杂。如果一栋楼里有一百个单元,很可能其中不止一个单元里有人在做违法的事情。也许有人正在伪造文件,而 门卫 知道这一点,因为他们让那些伪造文件的人进入大楼。或者可能在其中一间公寓里,有人正在提供性服务,门卫 也知道,他们看到了涌进来的人流。这些都是城市生活的现实,邻居们并不知道,国家也不知道,但谁知道呢? 门卫 知道,他们知道正在发生什么。他们也知道很多住户的信息,根据配送系统,了解他们吃的东西,还有他们感兴趣的和得到的东西。如果有人点了很多酒,门卫 就会知道他们喝了很多酒。这些都是 门卫 的故事,它们反映了城市环境的复杂性。

       我认为有趣的是,他们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属于警察的分支机构,警察并不总是知道一栋楼里发生了什么,而 门卫 知道,但他们不会告诉任何人,他们的工作是保护住户。

       有时 门卫 会讲一个他们知道的婚外情故事。家里男主人和他的情人在楼上私会,这时他的妻子回家了 —— 门卫要怎么做呢? 他们如何阻止妻子上楼发现正在发生的混乱? 还是什么都不要管,让她照常回家? 他们必须迅速做出决定,这些都是 门卫 需要处理的实际问题。



一路陪伴 发表于 2022-8-31 12:24:35| 字数 3,005 | 显示全部楼层

   “ 为捍卫自己的尊严而维持适度的边界感 ”

       南方周末: 你提到“ 出色的 门卫 也是出色的社会学家 ”,为什么这么讲?

       彼得 · 比尔曼: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社会学家能够观察社会行为,理解行为的来源,从而能够将动机归咎于行为者,理解行为者为什么这样做,这是一个优秀的社会学家所具备的重要品质。社会学家的另一个重要品质是能够读懂社会结构,读懂周围的象征性线索,以便能够进入一个环境。就像你参加一个鸡尾酒会或类似的派对,你能看到谁是那个派对的中心人物,谁是被吸引的人,谁处在边缘,谁融入了集体。你能够凭借你的能力去读它,去看它,对那里的社会结构做出一些推论,谁的地位高,谁的地位低。

       门卫 具有这种品质,他们必须读懂他们的住户,必须能够根据( 住户的 )重要性进行排列,理解住户的动机,住户想要( 做什么 ),达到什么目的。他们必须阅读并理解来自街道上的所有素材,( 这些素材 )有时是非常有序的,但在纽约的语境中,它们也经常以某种混乱的形式出现,比如有人试图进入大楼为餐馆派发菜单,有人想找到住在大楼里但实际上并不住在那里的人。他们必须管理这些事,这都需要真正的社交技巧。

       矛盾的是,他们虽然是“ 社会学家 ”—— 他们有能力读懂社会结构并理解它,但他们实际上没有社会学家所具备的成熟的社交技巧,所以他们一直在“ 试错 ”,一直在思考如何做事。他们还是很能聊的人,他们的工作就是谈话,与住户交谈。所以他们真的是很好的民族志研究对象,因为他们不仅能够阅读社会结构,而且还想谈论它。

       南方周末: 一栋高级住宅公寓的住户大多都是社会精英,他们与 门卫 之间有显著的阶级差别。在你的调研中,门卫 怎么看待住宅大楼里的世界,如何把握其中的边界感?

       彼得 · 比尔曼: 在纽约,门卫 和住户的阶级差异是巨大的,这也是我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所思考的,门卫 如何从社会阶层的角度处理与其他人之间的距离以及在人际关系层面的亲密程度?

       在中国的语境中,人们开始思考这些人际问题,我认为这是很好的。从宏观层面上来说,这本书讲述的也是人类如何跨越巨大的鸿沟,处理紧张的关系。对他们来说,阶级与社会关系之间的鸿沟的确很大,他们中的一些人能成功( 处理 ),这并不罕见,我们也有那些独立存在的关系,不仅仅是 门卫,还有保姆,有时是和你的理发师,有时是和打扫你房子的清洁工,有时是和其他为你服务的人。

       在关系的建立过程中,你会看到,这种 门卫 与住户、保姆和房东的所谓亲近关系,在特定的时间段,暂时跨越了巨大的阶级鸿沟,最终却又是脆弱的。但我在研究过程中也看到了一种可能性,就是每个人最终都有可能觉得自己有尊严、有自主权,并为捍卫自己的尊严而维持适度的边界感,即使存在这种结构性的不平等。

       “ 这种特殊关系已经有点在消失了 ”

       南方周末: 你将 门卫 与住户之间的互动形容为“ 日常生活的语法 ”,这指的是什么?

       彼得 · 比尔曼: 语法是组织单词和句子的位置以赋予意义的规则,如果语言中没有语法,我们就不能交流,或者词语的具体含义会完全改变,你就不知道对方想要表达什么。同样,我感兴趣的社会学观点是,有一套规则,比如语法,规定了人们应该如何与他人交往,这些规则会告诉你一些关于更大的体系的事情。

       比如,我不知道在中国是不是这样,在美国,你被邀请去别人家吃饭,你说,我要带点什么东西来吗? 然后主人说,不需要,一切都有。客人来了,并带来一些东西。主人说,你不该这么做,这顿晚餐是我愿意给你的礼物。客人说,我能给你带点东西还礼吗? 主人说,不,我只是想请你吃饭,我不需要你给我什么。这是一场关于社会结构的舞蹈( 拉扯 ),关于关系的舞蹈( 拉扯 ),这就是我所说的语法。

       南方周末: 你采访的一位 门卫 提到,“ 这份工作不需要智力,只需要不断重复。” 事实果真如此吗?

       彼得 · 比尔曼: 那不是真的。当 门卫 对我说这份工作太难了,很难做好,我认为这更接近事实。当然你可以认为这份工作不需要智力,如果你真的什么都擅长,能记住每个人的脸,记住每个进来的人,了解每个人的喜好,特殊用心地对待每个人,我认为这完全是你的第二天性,但大多数人实际上做不到这样的程度。

       门卫 不是一个机械化的工作,这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因为从现象学的角度来说,门卫 的日常经历就像一切都很安静,什么都没有发生,然后所有的事情都发生了。每件事你都必须迅速做出决定,让每个人都满意,那是需要智慧的。

       南方周末: 在你的田野调查中,多数 门卫 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吗? 他们认为这是一份理想工作吗?

       彼得 · 比尔曼: 在我的调查中,大多数 门卫 都不希望他们的孩子去当 门卫,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并不意味着这不是一份好工作,它不是一个拥有高地位的工作,但这是一个很好的、稳定的工作,要知道,在美国,一个 门卫 的年薪可以达到 38000美元。门卫 工作可以赚钱,能够买房子,送他们的孩子上大学,让他们生活得更好。所以这是一份很好的工作,但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做,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大楼里的住户一样,成为享受服务的,而不是提供服务的人。他们看到了( 世界的 )另一面,他们希望他们的孩子也能这样。

       同样的,我也一直在和美国的矿工交谈,他们在矿井里挖煤,那是一份艰苦、危险的工作,但报酬很高。就薪酬和他们能取得的成就而言,这是一份非常好的工作。但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这样做,因为这太危险、太脏、太难。

       “ 如果没有门卫,纽约会在这场大流行中崩溃 ”

       南方周末: 你的书中提到,纽约的 门卫 中很少有华人,这是为什么?

       彼得 · 比尔曼: 也许这个数字为零。这个问题也很复杂,每栋楼都会雇用 门卫,而雇用 门卫 的人就是大楼的管理员,他们往往雇用同一种族的人。如果管理员是爱尔兰人,就会雇用一个爱尔兰的 门卫,管理员是意大利人,那么他们的 门卫 就是意大利人,管理员是阿塞拜疆人,那 门卫 就是阿塞拜疆人。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谁是大楼的管理员。他们不是 门卫,他们来自另一个就业市场。

       早期,大楼管理员群体中没有华人,可能是出于歧视和语言障碍,我不知道除了偏见之外还有什么导致了这种情况,但你可以看到有种族因素。在美国,移民者往往通过自己的社交圈找到工作,如果从来没有华人担任大楼管理员,也不会有更多的华人管理员或门卫。但如果经营餐馆或自助洗衣店的是华人,那就是他们所处的网络。你明白这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种族分类了吗? 举个例子,美甲店里的工作人员几乎都是韩裔,也许没有理由说美甲店员应该就是韩国人,但这是产生就业可能性的信息网络过程。这就是纽约的情况,它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多元化城市,但所有职业都非常同质化。比如出租车司机都是巴基斯坦人,这也说得通,但这并不是说他们是更好的司机。

       南方周末: 疫情三年,世界被改变了很多,门卫 这个群体对重建“ 社区 ”“ 邻里 ”关系起到了什么作用吗?

       彼得 · 比尔曼: 作用是巨大的。我认为,如果没有 门卫,纽约在疫情中就会失控。他们是冲在最前面的人,他们让外面的食品、生活必需品等包裹得以进入社区。在街上空无一人的时候,他们在外部与社区内部之间架起桥梁,让人们感到安全。

       因此,如果没有 门卫,纽约会在这场大流行中崩溃。他们在大楼周围创建了一个小社区,这是人们活动的焦点,有时是种植花卉,有时是照顾宠物,或者维护大楼前的景观。但更直接的是,通过对每个人说早上好,并通过与他们的共同关系将住户联系在一起。他们不像保姆、房屋清洁工这些非常个人化的关系,门卫 的公共性本质在于其他人能看到他们建立起一个共同体,我看到你和 门卫 交谈,我也和 门卫 交谈过,所以我和你有共同点,我们可以一起谈论 门卫,这是十分特别的。



一路陪伴 发表于 2022-8-31 12:24:53| 字数 69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方周末: 你的研究是在2005年出版的,距今已有十七年,这十七年间,门卫 的工作内容有什么变化吗?

       彼得 · 比尔曼: 当我写这本书的1990年代末,门卫 的工作只是管理进出的人流,满足住户拥有私人时刻的愿望,当住户出门的时候,有人说“ 祝你有美好的一天 ”或者“ 别忘了带伞,今天会下雨 ”,诸如此类。

       但如今,门卫 最耗时的工作是管理大量流入的快递包裹。现在有太多的包裹流入大楼,如果没有雇用专门的人来管理它,那就变成了 门卫 的主要任务。过去人们出门时,会和 门卫 聊一会儿,然后继续他们的一天,这种特殊关系已经有点在消失了。现在更有可能的是,门卫 正忙于处理大量的包裹和材料,人们不太容易进行这类谈话。

       南方周末: 你提到,9 · 11 之后,美国社会的开放性减少,门卫 工作也是如此,门卫 变得更加谨慎和少言。这些年你对 门卫 还有持续观察吗?

       彼得 · 比尔曼: 我一直在持续观察他们。我还住在纽约,我仍然每天走出我的大楼,仍然跟我所认识的整个城市的 门卫 打招呼,他们也都还在那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都在同一栋楼里工作了二三十年。但我没有尝试重做这项研究。

       我认为每个纽约人每次看到 门卫,看到他们无处不在,就会开始思考他们,在中国肯定也是如此。我可以看到他们工作的转变,美国社会的信任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在特朗普担任总统的那几年,我们失去的是一种共同的理解,即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这反映在日常互动中。我不确定我是否研究过这一点,但很明显,有些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这本书现在已经在中国出版了,也许这是件好事。在美国当下的语境,它可能已经过时了,但对于中国来说,它可能是适时的,这是一本讲述在特定时刻、不平等关系组织化和固化的书。


.

敲钟人 发表于 2022-9-1 08:37:19| 字数 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门卫容易势利眼,至少小地方的如此。
我很渺小,微不足道。

一路陪伴 发表于 2022-9-1 11:48:55| 字数 68 | 显示全部楼层

敲钟人 发表于 2022-9-1 08:37
中国的门卫容易势利眼,至少小地方的如此。

中国的门卫( 保安 )在疫情紧张期仿佛获得“ 君权神授 ”的威严!

蓝莓糖 发表于 2022-9-1 20:19:00| 字数 17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保安挺辛苦的,需要和各种人打交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