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春节的年味里,一定有来来往往、热热闹闹 走亲戚,这也是不少人难忘的春节记忆。而现在,年轻世代 对过年 走亲戚 多提不起兴趣,平时更是疏于、懒于甚至不屑于与亲戚走动。
这种现象缘何出现? 在中国高度压缩的现代化过程中,城市化、工业化和社会流动的加速,带来亲属间的居住分离和生活方式分化;核心家庭的崛起改变了家庭世代亲缘关系结构; 独立、个体化的生活方式更是让亲缘关系进一步被边缘化。 多种因素改变并催生了 年轻世代 对于亲戚关系的认知和行事方式。
亲戚关系 淡化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结果,我们或许不必过于忧虑。 眼下,如何引导 年轻世代 理解包括亲戚在内的社会关系,在合适的时机重新回归亲缘关系网络,值得我们正视并探索。
1. “ 隐身 ”的亲戚
这个春节,思乡心切的游子们如愿踏上归途,品尝“ 妈妈的味道 ”、重赏熟悉的街景,惬意享受自由时光 …… 回家满载期盼和温馨,不过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回家也有难过的“ 关 ”。
24岁 的山西姑娘 赵瑾 坦言,对于回家过年,自己是“ 喜忧参半 ”。三年没回家,自然很珍惜这次与家人的团聚,但几乎占满整个假期的走亲戚,让她有些烦恼。“ 闭上眼睛,想到的就是超高分贝的嘈杂,孩子们大呼小叫,大人们说不完的闲言碎语。”她说。
赵瑾 坦言,因为自己多年在外上学、工作,与亲戚们已没有太多共同话题和语言,聊天经常陷入尬聊。除非极特殊情况或涉及父母的事情,平时自己也不太会主动跟亲戚们联系。 在现在的年轻人中,疏于与亲戚交往和互动的情况并不鲜见。在记者随机调查中,身边多数 90后、00后,如果不是考虑父母要求,个人春节计划中是不太会安排 走亲戚 的。 据 赵瑾 分享,她身边一些同学朋友,在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上也不再那么“ 积极 ”邀请亲戚们见证,还有的甚至搞不清一些亲戚的称谓和名字,联系方式自然也是没有保存。
为了大致摸底青年群体中亲缘关系淡化的现象到底有多普遍,2020年的寒假,南京大学 社会学院 副教授 胡小武 利用学生回乡过节的时机,开展了一项社会调查。在对 1200份 有效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绝大多数 90后、00后 家里没事几乎不与亲戚联系。此前,中国社科院 社会学所 对 近4000位 年轻人开展的相关调查也显示,超过 80% 的受访者与父辈亲戚的联系频率为每年 1~2次,接近 1/5 的人基本不走亲戚。
催生催婚、窥探隐私、热衷攀比 …… 前些年,年轻人对亲戚的吐槽,多以“ 冲破边界 ”“ 代际冲突 ”来描述和讨论。 对此,中国社科院 社会学研究所 副研究员 杭苏红 指出,这是年轻人在主观上缺乏与亲戚互动交往、情感沟通意愿的表现。
胡小武 认为,亲戚关系淡化并不意味着真正割裂亲戚关系或舍却亲情。目前,这一现象在青年和青少年群体中更为普遍,“ 数量占比可能已经超过 70%,甚至更高 ”。
2. 亲情淡化何以发生
过去“ 打断骨头连着筋 ”的亲戚,怎么就不亲了? 对于女儿与亲戚们的疏离,赵瑾 的父母虽有心理准备 —— 毕竟古话讲“ 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走了 ”,原本这些亲戚关系就是基于父辈甚至祖父辈的血缘关系而建立的,关系逐代淡化实属必然,但仍难以接受。
50后、60后 多出生于多子女家庭,小时候家庭条件普遍困难,要跨过生活中的沟沟坎坎,离不开亲戚们的“ 搭把手 ”。在大半生里,兄弟姐妹间彼此依靠,亲缘关系对他们来说非常珍贵。 杭苏红 说,亲属关系是中国社会中相当重要的关系网络,是一个人重要的社会性资源与情感性资源。它有温暖的一面,比如归属感和人生意义的实现,亲属间在资源、情感各方面的支持;但也有残酷的一面,比如家庭间的攀比以及利益纠纷,等等。
“ 对亲属关系的这种复杂情感,应该是百年来大部分中国人都或多或少有所体会的。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中,经由这种亲属关系网络建立的情感和资源支持也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杭苏红 说。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传统亲缘关系 正迎来冲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狂飙猛进,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带来巨大的社会结构变迁。据官方数据,中国的 居民城镇化率 在 2021年 攀升至 64.27%,接近 1999 年的 2倍。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人口流动浪潮。据 第七次 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国流动人口 近3.76亿, 几乎相当于美国整个国家的总人口数。而在 1982年 这一数字仅为 652万,2010年 也才不过 2.21亿。 在这个被高度压缩的现代化过程中,人们离开自己熟悉的土地,也逐渐脱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与大家庭渐行渐远。而在这个流动的过程中,社会分工的细化、公共教育的扩张、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等,无疑都加速了这一流动。“ 这种历史形成的流动,导致了居住分异、职业分异、学历分异、生活方式分异、价值观分化、家庭变化以及日常生活的琐碎化,使得很多人与自己本就不多的兄弟姐妹分离,从而使得他们的下一代从小缺乏对亲戚的亲密接触和频繁交往。”胡小武 说。
伴随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家庭物质财富也实现了一定的积累,借钱、帮工等很多互助需求也都可以在市场上找到相应的服务。这让现代家庭独立对抗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也减轻了对亲戚关系网络的依赖,虽说减少了欠人情、还人情的负累,但也让亲戚间的黏性和韧性下降。另外,年轻世代 作为不折不扣的“ 互联网原住民 ”,“ 以网为生 ”,这种个体化的生活方式极大填补了他们的多种需求和空闲时间,亲缘关系被进一步边缘化。新世代的年轻人,在属于自己的新世界中,建立新的人际规则,划出新的边界线,自行组成新的亲密单元。“ 当代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一方面愈来愈难以获得亲属关系所带来的温暖和支持;另一方面,在全球化与网络化的当下社会中,新的生活方式也使他们愈来愈难以忍受亲属关系中相对残酷的一面。”杭苏红 说。
3. 理性看待亲情冷暖
有学者指出,亲戚关系 淡化是工业文明的产物,这种转变无所谓好坏,不过是适应各自的时代要求罢了。对此,胡小武 表示认同:“ 这只是一种社会现象,不是社会问题,不具备负面功能和不稳定因素,只是一种可观可感的社会发展的结果。” 杭苏红 则指出,亲情淡漠虽然在年轻人中凸显,但并不只是一个青年群体的问题,它折射出的是社会的整体状况。如果父辈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缺乏亲属间适宜的日常交往和互动,那么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自然也不太会对亲属有特殊的情感。“ 想一想这些孩子的成长环境吧: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强,亲属间居住地分离,亲属间的交往与互动越来越少;与之相伴的是一个个依靠雇佣关系 ( 育儿、养老 ) 建立的小家庭,以及一个个从小就生活在各类学习培训、虚拟网络中的孩子。”杭苏红 说。
杭苏红 进一步指出,亲属关系 淡漠有其社会性成因,但这种淡漠本身是一种主观性问题,是当代个体只关注自身,缺乏对他人理解导致的。现代社会中的年轻人生活环境的狭隘、逼仄与压力,使他们更容易流于一种先入为主的意见。 她认为,逢年过节时,正是一次近距离了解彼此的机会,虽然相互间在年龄、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会带来在沟通上的一些不适和不理解,但对于年轻人来说,对这些不适、不理解之处的观察,在现实社会中努力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尝试,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
我们该为此忧虑吗?“ 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结构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家庭伦理与亲缘关系的主体结构也没有发生质的改变,中国人的行为逻辑没有改变。”胡小武 笃定,年轻人会随着自身的成长和社会化而重新回归亲缘关系网络,像他们的父辈那样经营和维系着亲缘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