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不做白日梦 于 2020-5-4 11:10 编辑
摘一段《康复心理学》书中的原文来讨论一下,原文如下:
三、社会康复
(一)、生活技能训练
主要针对慢性衰退性精神病患者,此类病人临床表现为生活懒散、情感淡漠、意志衰退;严重者生活不能自理,完全由他人照料。训练的重点是培养个人卫生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如洗漱、穿衣、大小便等活动。
(二)、社会交往技能训练
精神病患者由于住院而与社会隔绝,严重削弱其社交能力,慢性长期住院患者甚至丧失这些能力。社会交往技能训练的目的在于帮助病人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解决问题和应付技能等。例如:在人际交往培训中教会病人会谈技巧,目光对视、声音大小、语调变化、倾听、姿势动作、面部表情以及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等。社会交往技能训练可改善临床预后,降低复发率。
(三)、文体娱乐活动训练
培养精神疾病患者参与集体活动的能力与兴趣,扩大交往范围,培养兴趣爱好,促进精神康复。训练内容根据病人的兴趣和病情严重程度而选择:从一般观赏与游乐活动,如组织郊游、参观博物馆、听音乐等,到带有竞技性和学习性的活动,如歌咏、舞蹈、体育、书画比赛等。训练项目的安排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
我想,大家能上网,说明大家状态都很好,生活技能基本关都过了,不存在自理能力都没有。高级的生活训练也许会有欠缺,比如买菜做饭,洗衣服整理床铺等。穿衣打扮讲究,会化妆,注重自己的仪表仪容。这些内容对正常人,都不一定都做的好。
对我们而言,社交技能的缺陷也许会比较多,容易受别人的暗示和刺激,而失去自控能力,做出过激行为。文中提到的这些观察项目都是正常人际交往的互动信息。实际活动中的交往比网络形式包含的信息更全面、更具体,更具有现场感。这就是线下活动的好处。网络活动,视频交流、语音交流可以部分实现。尤其是社会中现实的欺骗行为、肢体冲突等,虽然我们尽量避免,但也是人类具有的基本功能。这些都会涉及应对问题,常见的表现是有的人木讷、有的人灵活。都是必要的社会刺激训练,很有利于康复的。最后的文体活动,也是起到团队协同的功能,组织的作用就功不可没。
所以说,写教材的专家知道的病人的信息是很全面的,很有经验的。这些文字背后都有千千万万患者的共同表现总结和经验。读这些文字,你能想到无数患者的音容笑貌和言谈举止吗?他们能,因为他们是正规军,是治疗者,是实践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