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2009年,李文秀和北医六院的同事们到意大利交流。
李文秀说,意大利以前的精神专科医院大多有上千张床位,病人们年复一年地住在里面。但是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有批评认为,这种大型封闭式精神专科医院,和患者长期住院的模式,侵犯了精神病患者的基本人权。于是欧美国家开始了一系列以“去机构化”为主的精神科医疗改革。1963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逐渐关闭大型精神专科医院,将患者转移至综合性医院的精神科,而那些没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则转移到社区。与“去机构化”同时流行起来的还有“自助”,“同伴支持”等新概念,以及大大小小为慢性精神病患者提供服务的机构。
1970年代,美国国立精神卫生所提出了“个案管理”,一种理想的社区支持系统。在其中,每个患者都是一个个案,由个案经理协调不同机构和医护人员、社工、志愿者、心理学家等专业人员,为患者提供支持和服务,尽可能地让病人回归社会,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同样的运动也在欧洲兴起,甚至更为激进。1978年,意大利议会通过《精神卫生法》,要求停止修建新的精神病院,逐步停用现有的精神病院。大量慢性精神病患者离开医院,进入各种“中途宿舍”和疗养机构。“中途宿舍”大多只是一栋房屋,或是一套公寓,散落在居民区里,其中住着几个刚出院而无法适应社会生活的病人,和一两个社工。社工为病人提供康复培训,训练他们按时洗漱,按时服药,自理生活,也有精神科医生定时来评估病情。像一个临时的巢,等着羽翼渐丰的病人飞出去。
李文秀在意大利见到的病人,“确确实实恢复状态比咱们的好”。更令她惊讶的,是当地居民对慢性精神病人的接纳度。没有人反对社区里的中途宿舍,乐意为病人提供服务的志愿者非常多。在意大利人的观念里,病人不是不稳定因素,而是弱势群体,是“我们”当中需要帮助的那个。
2009年,从意大利回来后,海淀精神卫生防治院和意大利特伦多市合作在海淀区建立了第一个中途宿舍试点——“玫瑰园”。玫瑰园在一个别墅区里,意大利人花了三十万,租下了一栋三层别墅,还重新装修,租期是一年。
玫瑰园里住了16名病人,几名护士、护工。病人有男有女。李文秀担心,异性相处,出了事怎么办?在医院里,男女病人都是隔离的。意大利人说,这是人的正常情感需求,他们要交流,我们应该支持。李文秀想想,也是,等病人回到社会,见到的也不只是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