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新北市一名中学生被割颈身亡。
据台湾媒体报道,这起校园流血案件发生在 星期一(12月25日),地点是 新北市 某高中的国中部,起因疑为有女生中午休息时到别班找另一名女生聊天,被该班男生要求离开而引发口角。
女生找来另一名男生去理论,双方进而发生冲突,涉案 男生 持弹簧刀挥砍,割伤一名男生的 脖子 及 刺伤 左胸口,伤者经过两天抢救,于 27日晚 死亡。
本案中涉嫌行凶的 男生 涉及伤害罪嫌、女生 也涉教唆伤人等罪嫌,新北市 警察局 土城分局 将两人带回警局 侦讯 后,依 杀人未遂罪嫌 将 两人 移送少年法庭审理。少年法庭 26日 裁定涉案男生 收容、女生 责付( 依法将可免关押的罪犯,交付亲属或其他适当的人,责令随传随到 )。
日本 是如何应对校园 欺凌 的
近年来,我国 校园欺凌现象日渐增多,成为民众关切的社会问题。校园欺凌 不仅破坏校园的正常秩序,也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危及青少年的生命安全,需要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及时遏制并加以解决。日本 是校园欺凌多发的国家之一,校园欺凌 曾经给日本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面对不断增多的校园欺凌现象,日本政府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在治理校园欺凌问题上取得了一定成效。日本经验或许可以为我国 解决校园欺凌问题 提供有益的借鉴。
日本校园欺凌的由来与成因
自 20世纪80年代 起,日本 校园欺凌 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 30多年来,日本发生了多起 中小学生 因受欺凌而 自杀的 事件。如1985年 东京都 中野区中学 二年级 学生自杀事件; 1994年 爱知县 西尾市中学 二年级 学生自杀事件; 2006年 北海道 泷川市小学 六年级学生自杀事件; 2011年 滋贺县 大津市中学 二年级 学生自杀事件等等。这些事件通过新闻媒体的大量报道,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日本 校园欺凌 现象的产生,除青少年处于 青春期 自身特点外,还与 社会经济的 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首先,二战后,日本 经过 经济高速 发展时期,一跃成为世界 第二经济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 意识形态 和 价值观 也发生变化,富裕的生活、精神上 的空虚使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 膨胀。追求物质生活,忽视精神生活,社会道德水平普遍下降。一些青少年在自己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时,就开始变得 焦躁,表现强烈 进攻性 和 掠夺性。 其次,日本进入 少子化 社会,核心家庭逐渐增多,兄弟姐妹 数量 减少,儿童在团体中生活成长的机会大幅度 减少。加上父母的 过于 保护、过于 干涉 导致不少青少年不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逐渐形成 自我为中心 的性格。当 孤独、郁闷 的情绪无处发泄时候,很容易向 比自己弱小的 人发泄不满,甚至出现暴力行为。 再次,日本是 以学历 为重的国家,企业和政府机关在招聘时有着根据 学校 名气来判断个人能力的高低,从而决定是否录用的传统。因此,孩子们从小开始背负着沉重的 学业 压力,这又导致学生 两极分化 现象。很多学校仍单纯看重 升学率,过分偏向于 成绩好的 学生,而对于 成绩差的 学生则不够尊重。这些受到冷落的学生很容易被 孤立,作为 排解 压力的方法之一,有的孩子走上了实施 欺凌的 道路。
日本 校园欺凌 的现状与特点
在日本,关于 校园欺凌 有明确的定义,但随着对 欺凌 认识的加深,定义的 内涵和外延 也有所变化。1986年 日本文部省在“ 关于中小学校 问题行为学生 指导上诸问题调查 ” 中首次把“ 欺凌 ”定义为: 对 比自己弱小的 同学单方面进行持续身心攻击,对方深感痛苦,学校可确认其事实的行为。 1994年 从定义中删除了“ 学校可确认其事实 ”,增加了“ 其行为是否为 欺凌,不能进行表面的、形式的判断,而是要站在 受欺凌学生 的角度来判断 ” 一句,突出了 从弱势学生 方面看待欺凌问题的思想。 2006年 在强调要从 受欺凌的 角度认识欺凌问题的同时,进一步把“ 欺凌 ”定义为: 中小学生 因受到与自己存在一定 人际关系者 的 心理性 和 物理性 攻击而感受到痛苦的行为。定义的改变,一方面把 受欺凌者 的感受放到第一位,把校园内外发生的更多现象纳入到 欺凌范围,另一方面,进一步唤起人们对 校园欺凌 的关注。
根据 文部科学省 统计,2015年 日本 校园欺凌 数达到了 224540 件,发生欺凌事件的 学校 有 23528 所,占全体学校的 62.0%,校园欺凌 主要集中在 小学高年级 到 初中 2 年级。这个数据看起来触目惊心,但也反映出日本对 校园欺凌 有明确的认知,学校 及 教师 的相关防范意识加强,并勇于正视 欺凌 问题。
日本 校园欺凌 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通过 辱骂、捉弄、孤立、殴打 等形式 对弱者 进行 身体、心理上 的攻击; 第二、通过 手机 和 网络欺凌 作为新的方式在日本快速 发展 起来,先进的设备使得 暴力行为 传播更为迅速,也更隐蔽,但对学生 心灵的 创伤 更为严重; 第三、欺凌现象 涉及的人员多,不仅有 欺凌者 和 被欺凌者,还有一旁 起哄 和无视的 旁观者群体,但却没有“ 调停人 ”和“ 通报人 ”,这容易助长 施暴者 的气焰,并导致 欺凌问题 经常难以被发现。
日本校园欺凌对策及借鉴
面对连年延续、花样不断翻新的 校园欺凌 现象,日本多管齐下治理 校园欺凌。
首先,政府积极应对,走 校园欺凌 法制化道路。早在 1985年 日本文部省 发出“ 加强关于中小学生 欺凌问题 指导的通知 ”,要求 学校 认识 欺凌问题 的重要性。1995年 发布“ 关于为解决 欺凌问题 当前需要采取有关对策的通知 ”,提出 政府、学校、教育委员会、家庭、社区 要共同应对 校园欺凌 问题。 2006年发布“ 关于欺凌问题的紧急建议 —— 面向教育相关人员和国民 ”,明确提出要对 欺凌问题 置之不理的 教员 进行惩处。 2013年 通过《 防止欺凌对策推进法 》,其原则是“ 早发现、早预防 ”,并明确各方的 职责,防止相关部门 推诿责任、包庇隐瞒 真相。如遇重大 被害 及 恐吓 事件,学校有义务第一时间直接向 警察通报。 该法规定,如果发现 网络欺凌 问题,学校 与 网络公告栏的 管理者 取得联系,立即进行 删除,倡导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 欺凌 事件。该法的颁布具有重要意义,标志着日本把 防范和治理 校园欺凌 纳入法制化轨道。2016年6月30日至10月24日,文部科学省 下设的“ 防止欺凌对策协议会 ”召开 6 次 会议,通过相关专家的积极参与,把握并检验 2013年 法案的实施举措情况,提出了今后进一步防止 校园欺凌 的更具实效性的对策。
其次,加强校园管理,做好预防工作。日本要求 学校 重视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相互 尊重人格 的态度。二战后,日本中小学德育课的地位曾被大大削弱,仅仅作为其他学科的补充,不被重视。 2011年 发生在 滋贺县 大津市 一名受欺凌的中学生 自杀事件 成为教育改革的导火线,促成政府在 教育改革中 突出德育的主导地位。 2013年 文部科学省 在“ 关于充实道德教育的恳谈会 ”上正式把“ 道德学科化 ”作为议题,主张用强有力的手段培养学生的“ 道德性 ”。2015年 日本正式宣布将在中小学实行“ 道德学科化 ”,把 德育 上升到和 国语、数学 等学科同等重要的高度。
|